很多公司都开始大量招实习生,理由很直接:便宜、好用、风险小。不用签合同,表现好不好看情况,最关键是成本低。
但同时,这些公司也在抱怨同一个问题:那些表现不错的实习生转正后,离职率高得吓人。基本都是拿着在这里学到的经验,跳槽到同行但平台更大的公司,薪资往往高出30%-50%。
"我们就是在为别人做嫁衣,成了免费的人才孵化器。"
这样的抱怨,最近听到得越来越多。
这个现象,让我有点困惑。
不得不说,用实习生这个想法,从公司角度来看确实挺有道理的。
实习生便宜,这是最直接的优势。对于现金流紧张的公司来说,能省则省。
而且实习生相对好管理,没有那么多"老油条"的习气。表现不好可以随时结束实习,不用承担太多用工风险。
最重要的是,很多实习生确实能干。学习能力强,干劲足,接受新事物快。
我见过一些公司,实习生的工作效率甚至比正式员工还高。
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这个逻辑没毛病。
问题就出在我那个朋友说的情况上:好用的实习生,转正后很快就跑了。
而且跑得还挺干脆,一个月内就走三分之一。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你投入了培训成本、管理成本,最后人才都被别人收割了。
就像开了个"人才孵化器",孵化出来的都被竞争对手挖走了。
更郁闷的是,人家拿着在你这里学到的技能和经验,到更大的平台拿更高的薪水。
你说气不气人?
前几天还听说一个更夸张的例子。一家广告公司的实习生,在公司学了半年,熟悉了整套业务流程,转正一个月就跳槽了。跳到哪里?客户那里,薪资直接翻倍。
这不就是典型的"农夫与蛇"吗?
冷静想想,这事儿好像也不能完全怪实习生。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有更好的机会,谁不想要?
而且从实习生的角度来看,他们的逻辑其实也很简单:我来这里学习经验,积累技能,然后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
这本来就是实习的意义之一吧?
我开始怀疑,问题可能不在实习生身上,而在于公司对实习生的定位。
如果你把实习生纯粹当作"便宜劳动力",那他们当然也会把你当作"练手的地方"。
这种相互利用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
我越想越觉得,薪酬差距虽然是个重要因素,但可能不是根本问题。
即使把薪酬提高到市场水平,这些实习生转正后还是会离开。
为什么?
因为在他们心里,这家公司从一开始就只是个"跳板"。
这种心理定位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了。
我见过一些公司,明明待遇不错,工作环境也挺好,但还是留不住人。后来才发现,公司在招聘实习生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就是"临时工"。
没有真正的培养计划,没有清晰的发展路径,甚至连像样的导师制度都没有。
优秀的实习生在这样的环境里,自然会觉得没有前途,会去寻找更好的机会。
与其想着怎么用最低的成本留住人,不如想想怎么让实习生真正认同这家公司。
这可能需要一些投入:
建立真正的导师制度,而不是简单地安排任务。让实习生感受到被重视,有人真正关心他们的成长。
设计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让实习生看到在这家公司的未来,而不是只把这里当作跳板。
提供有挑战性的项目机会。让实习生觉得在这里能学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营造更好的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让实习生愿意留下来,而不是急着逃离。
当然,这些都需要成本,不像用便宜实习生那么"经济"。
但如果你一直在为别人做嫁衣,这个成本可能是值得的。
说得容易,做起来难。
很多中小公司确实面临现实问题:给不起市场水平的薪酬。
30%-50%的薪资差距,不是说补就能补上的。
那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什么办法吗?
我想可能需要在其他方面提供价值:
更好的学习机会,让实习生觉得在这里能快速成长。
更大的责任和挑战,让实习生觉得被信任、被重视。
更灵活的工作方式,比如远程办公、弹性工时等等。
更有潜力的发展空间,让实习生看到公司的前景。
但说实话,在薪酬差距这么大的情况下,这些"软价值"能起多大作用,我也不太确定。
想来想去,我开始怀疑这可能就是市场规律。
大公司有资源,能给更高的薪酬和更好的平台。小公司资源有限,只能在人才市场的下游捡漏。
小公司为大公司输送人才,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寻找那些真正适合小公司环境的人。
这样看来,那些转正后马上离职的实习生,可能本来就不是你的目标人群。
你要找的,是那些愿意和公司一起成长,不那么看重短期利益的人。
但这样的人有多少?这个筛选成本有多高?
我也不知道。
最近经常听到类似的困惑。不只是实习生的问题,还有校招生、初级员工的问题。
好像很多公司都在面临同样的困境:培养出来的人才,最后都被更大的平台挖走了。
这让我想起一个问题:在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的时代,小公司到底应该怎么做人才策略?
是继续做"人才孵化器",接受这种现实?
还是想办法改变这种局面,真正留住人才?
如果选择后者,代价是什么?是否值得?
81
4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