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直接回答他,而是先反问了一句:“你希望员工变得更努力,还是更稳定?”
他愣了一下,说不太清楚。
其实,这才是问题的根源——不是钱没给到位,而是不知道给钱是为了什么。
薪酬策略不是一个预算公式,它更像是你用来“引导人”的导航图。
你想让团队走哪条路,薪酬设计就该画出那个方向。
我们见过太多公司,一上来就让HR做市场调研、行业对标、数据建模。
这些事情当然重要,但如果你没有想清楚一个根本问题——我们到底想通过薪酬让员工做出什么改变?——那最终做出来的薪酬方案,很可能只是“制度层面的合理”,而不是“人心层面的有效”。
比如,一家科技公司在设计薪酬策略时,没有优先平均调整,而是直接把激励资源聚焦到了产品、销售两个部门。
“我们的战略要冲市场,真正能拉动指标的,就这两类人。要让钱表达这个意思。”
这句话说得很直白,也很对。
薪酬,从来不是公平分发的工具,而是战略意图的传声筒。
很多HR第一反应是去查数据:同行怎么给?平均水平是多少?行业趋势如何变化?
这些数据当然有价值。它能帮你找到参照点,避免“脱离行情”造成留人难题。
但你需要意识到,这些参考信息,只能决定你“不能离谱”,却不能告诉你“该往哪里”。
我们有个客户,他们明明是一线城市头部公司,但客服岗位给得很保守,销售岗却明显高于市场。
背后的逻辑不是预算控制,而是业务结构决定的。客服岗的流动性本身就高,他们只想保证基本稳定;而销售岗直接影响公司上半年营收,必须用激励砸下去。
对标,不是抄作业,而是看清边界。
你值什么位置、你缺什么人、你想要什么行为——这才是对标的真正意义。
一套薪酬结构里,其实每个模块都在讲一件事。
岗位工资讲的是你的位置;能力工资关注的是你的成长;绩效奖金则回应了你的贡献;长期激励,不是奖励结果,而是在信任未来。
我们帮一家咨询公司设计激励机制时,老板提出一个要求:
“专业强的人不能被埋没,但喜欢帮助团队的人也不能吃亏。”
于是,我们设置了两条明确的奖励通道。客户反馈分数决定“专业激励”,而团队协作指标,比如你主动参与了多少内部项目优化,也能换来“组织贡献奖励”。
我们不是为了拆奖项,而是想用结构告诉每个员工:你可以不只是靠自己,也可以靠成就别人。
让钱说人话,而不是只说数字,这是结构真正的价值。
很多企业担心员工之间的薪酬差异会引发不满,于是试图拉平每一个岗位、每一种奖励。
结果是:真正努力的人没得到更多,心里委屈;不太努力的人也看不到风险,照旧慢悠悠。
我们有家客户在调薪周期结束后做了员工访谈,一位核心骨干说:
“我其实不在乎涨多少,但希望公司看得出谁是真的拼命。”
这不是贪心,而是期望。
差异不是为了制造对比,而是让员工知道:多做,值得;不做,也会被看见。
一视同仁的薪酬设计,看上去公平,其实更容易伤害那些真正有追求的人。
有些企业文化强调集体,那就不能只设个人提成;有些公司希望管理者用人自主,那就不能完全靠公式核算;还有些组织正在经历快速迭代,那么你的薪酬方案也必须留有“实时调整”的空间。
我们曾为一家初创公司设计薪酬时,创始人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
“别让团队怕试错,想创意的时候就不要精打细算。”
于是我们在绩效设计中加入了一条“试错保护系数”,只要你有记录、有总结,哪怕方案失败,也不会影响奖金结算。
这条规则,后来成了团队敢想敢干的底气来源。
管理从来不是控制,而是塑造环境。
薪酬,就是那个环境里最具信号价值的一部分。
如果你正在重新设计公司的薪酬策略,先别急着翻案例、查数据、问工具。
你可以从这几个问题开始想起:
你希望员工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希望他们为哪种行为感到骄傲?你愿意在哪些人身上赌未来?
这些问题没那么快回答,但它们值得你花时间。
赞同
1
评论
分享
近24小时数据量增长最快的文章可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