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并不罕见。很多企业在快速发展中,忽略了一件事——薪酬不是配角,它本质上是战略的放大器。
你希望公司走哪条路,薪酬就得给出那个方向的引导信号。
比如,有的企业要冲市场,那营销岗就是前线尖刀;有的企业想保交付,那生产系统就必须兜底。
如果薪酬分布还是一视同仁、年年平均,那等于让所有人都“看不懂重点”——这不是公平,是模糊。
我们在一个咨询项目中,通过战略解码,把每条主战路径拆解到岗位,最后的薪酬策略图谱一目了然:谁是价值源点,谁是护城河,谁是未来投资项,全清楚了。
很多HR做薪酬方案时,第一步就是查薪酬报告。同行给多少?行业水平在哪儿?
这当然是必需动作。但别忘了,对企业来说,真正的“对标对象”不是市场,是你想留住的那一批人。
曾有家科技公司这样做:他们不是全员普调,而是单独调了研发和售前的薪酬模型。理由很简单——这两类岗位决定了公司的产品交付和客户获取,失一个,断一线。
我们常说,“市场有行情,组织有脉络。”别让参考变成依赖,别让数据压住了选择。
我们遇到过不少员工,他们说的话非常相似:
“我知道公司给得不算少,但我还是不开心,因为我不知道我到底值不值这么多。”
这其实不是不满足,而是“心理落差”没有被抚平。
你给的数额是一个维度,员工的感觉是另一个维度。如果他们看不到这笔钱和自己的努力之间有清晰关系,那再多的薪酬也只是短期安慰。
你得让薪酬这件事,既讲逻辑,也讲情感——既体现外部公平,也照顾内部感受。
说白了就是一句话:
“你付得起,也愿意承认我值得。”
很多企业现在在做混合薪酬结构:绩效工资、项目奖金、年终奖、股权、弹性福利……看上去丰富,但也容易让员工迷糊。
“这么多项目,我到底该关注哪一个?”
这就需要你从结构上做出节奏引导。
短期的部分,对应阶段冲刺;长期激励,要绑定组织认同;即时奖励,则关注反馈感和价值确认。
如果每个激励手段都能贴住员工“哪个阶段想要什么”,那它就是有效的。
如果只是堆叠和拼盘,那只会让激励机制变成“压倒机制”。
我们见过一些组织,在三年前做了薪酬体系后就“封档”了。后来员工增长、业务结构变化,但那套体系一直没改,直到有一天突然发现——工资涨了,但效率没跟上,激励也失灵了。
这不是偶然,而是“节奏错位”。
我们建议企业每年至少做一次“薪酬回溯”:结构还合理吗?总额比例是否还匹配当前战略?员工对激励体系的主观感受是什么?
你不需要年年重做体系,但一定要年年校准方向。
不校准的激励系统,迟早变成“无效发钱”。
薪酬设计,永远不是“该给多少”的计算题。
1
1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