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隐形加班” 一、案例方面-我们也看过不少隐形加班,赔付的案例: 2021年,李女士入职某公司,双方签订了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工作期间,李女士经常在休息时间,如周末、下班后、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等,收到公司高层领导发来的微信消息,包括回复工作指令、修改方案等,李女士按照公司领导的相关要求完成了相应的工作。 2023年下半年,因公司业务调整,李女士与公司就离职一事进行协商。李女士要求公司支付休息日的加班工资,共计12万元,双方对此未能达成一致。于是李女士只能寻求法律渠道进行解决。李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她在休息时间频繁通过微信处理工作指令、修改方案,最终法院认定其行为构成加班,判决公司支付9万元加班费。这一案例揭示了“隐形加班”的核心矛盾:数字化办公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边界,但法律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并未因此褪色。 隐形加班的形式多样,包括但不限于: 1. 周期性、固定性的线上任务(如每日下班后需提交报表); 2. 需要实质性处理的指令(如修改方案、撰写报告); 3. 长时间占用休息的沟通(如深夜召开线上会议)。 二、从HR政策制度方面 1.明确工作时间与加班政策,落实电子化/纸质化申请流程等。 1) 在员工手册或劳动合同中明确规定工作时间、加班流程(如需审批)、加班费或者换休机制(调休或加班费)。 2) 强调“非工作时间不处理工作事务”的原则,除非紧急情况。 3) 建立加班审批机制,要求员工加班前需提交申请,经主管批准后方可执行,避免“自发加班”。 4) 定期审查加班记录,分析是否存在不合理加班现象。 5) 推行弹性工作制,在合理范围内允许员工灵活安排工作时间,减少因固定工时导致的效率低下或隐性加班。 三、从个人角度 在职场不管是什么岗位,都会碰到周末、晚上、节假日的工作消息弹出来。这时候就会有问题回复或者不回复。特别是企业微信,看了就是已读,已读未回,对于双方都是一个压力。 HR的工作会让我不定期的关注微信,如果有重要事项会马上回复,如果非重要事项,会告知工作时间回复。 但如果是每天下班还需要在群里讨论,我会觉得这是在硬性刷存在感,如果不是任务分配,已读,“好的”就好。如果要考工作时间的堆叠,而不是看个人工作产出去pk工作成果,那么离开可能也是迟早。但每一份工作的离开,都要确保是否已经有收获了。
赞同
收藏
评论
分享
近24小时数据量增长最快的文章可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