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财务,我还是喜欢用数据来支撑决策。
700分,可以上顶级985,四年的大学成本暂按10万估算吧,毕业后应该能找一个差不多的工作,如果在北方省会,起薪很少超1万。实际上很多这总那总年薪也不过20万左右,工作三十年,也不过600万元。
700万,按30年折算,也不过23万多年薪。但别忘了资金成本,一年活期收入2.45万;一年期大额存单每年的利息为15.4万;三年期大额存单每年的利息为24.85万元;五年期大额存单:每年的利息为28.35万元。
700分和700万,怎么选,是不是显而易见?
财务中有个名词叫机会成本,简单来说,机会成本就是为选择而付出的成本。你有一万元,可以选择买一个笔记本电话,也可以选择做一次长距离的旅行或者做其他的事情,但是一旦选择了一种,其他的选择就被排除了。为了700分,放弃700万,这代价是不是太大了?
要知道,机会成本是有收益。放弃的机会中收益最高的项目才是机会成本,即机会成本不是放弃项目的收益总和。700分只是拿一个通行证,这个通行证会随着进入职场而贬值,遥想五年后,你二次求职,700分带来的光环基本就消耗得差不多了。
但700万却一直升值。如果有一个有很多个零的银行账户,直接财务自由,那么我就有勇气去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节奏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是700分所不具备的。
财务中还有一个词叫沉没成本,虽然机会成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沉没成本,但它代表了为了追求某一选择而放弃的其他选择的最大价值,也是一种“失去”的成本。为什么选700分?因为我们投入了太多成本,如巨大的时间成本和精力,因此在选择时,会耿倾向于700分,而不是700万。这就是财务中的沉没成本陷阱。
最后想说的是,社会的底层逻辑变了,文凭并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但千万别误会,文凭不重要,并不代表知识与技能不重要。有700分,你大概率拿不到700万;有700万,不代表你在知识和技能方面止步不前。
可能最理想的结果:选了700万,再找几个700分的来给我打工,岂不是双赢。
88
7
3
分享
近24小时数据量增长最快的文章可上榜
3楼 上善若水LD
差点看错题目。选择700万的,都是老油条了,原因是二三十年前的700万至少相当于现在上亿的资产,还不算中间的财富增值。如果这个题目是今年的高考生来做,选择700分比700万的机会更大,当然,700万基本上也可以平平谈谈过一辈子了。
曹锋
@上善若水LD:谁会和钱过不去呢,有钱了招聘几个700分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