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宫格不是依样画瓢
标准的九宫格就那点内容,如果拿来就用,或者评价的维度/标准这些东西都没有或不具体,或者只是HR一个部门单干,这样的评价或盘点,多半难以有效。以下是关于九宫格使用过程中的一点浅见:
1,一定是九个格吗
九宫格自然是九个格了,横纵轴分别是潜力和绩效,各自又分成不符合/符合/超出三种状态,于是形成九个格子,对处于不同格子里的员工,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但是,同行们,绩效就用这三种状态就包括清楚了吗,比如:不符合中,显然会出现一般和严重不符合,当然,绩效低于多少分属于一般不符合或严重不符合,是需要量化的;同样,符合或超出也同样存在这样的情况,如果还想细分,因为分得越细,管理的针对性才越强,那绝对不是三种状态能够呈现的。
同理,潜力也会有这样的情况啊,于是,可能出现:
绩效有五种状态,潜力有五种状态,形成的宫格数就是25了。最终有多少个格子,那就要看绩效与潜力各自的分类情况。
也就是说,九个格是基础,可以不再少了,但可以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增加,怎么增加,不是HR说了算,需要大家一起来据实而定。
2,基础不实,盘点难搞
九宫格盘点的基础是什么,无疑是绩效和潜力涉及的具体过程/结果等形成的完整可推敲的资料。比如:
绩效得分或评价的等级,而且不是一两个月的情况,毕竟要能够说明问题,无疑需要时间越长越好,三五年不嫌长;潜力的标准是什么,不同岗位有别啊,资料全不。
如果是第一次搞这样的盘点,资料多半不全,那么可以针对性补充,或者先暂时简单粗略的盘点一下,边盘点边充实,至少明年再搞就更好一些。
绩效好说,有数据就行,没有也可以定性评一下;但潜力这玩意儿,用哪些维度或标准来评价,就需要相关人员好好商讨了。
潜力,有的很大,但是不愿意使出来,也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潜力看起小,但非常忠心耿耿,怎么搞?所以,能力与意愿甚至主动性等方面就需要好好结合起来考虑了,只是启发一下。
3,盘点时先放进格子再说
题主存疑于不同岗位人才的盘点维度与标准的不同,认为不能放进同一九宫格里比较。
这样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但是,放进格子里的不同岗位的人,即使是同类型岗位的人,就一定要进行管理上的比较吗,要比较也是员工自己心里在比较,管理上只是放进去就行,至于后期如何有哪些管理措施,不是这个九宫格说了算,应当还要结合其他方面的情况再综合来看。
盘点或评价后放进格子里,只是做了第一步,或者说HR与相关评价人员给出了理论上的盘点,并不等于事实上的最终结果,更不等于就要百分百按照格子里的位置进行“处理”。
评价结束了,如果不放进格子里,那放到哪里?难道档案柜,或者让上级领导去裁定。
4,处理需要结合实际情况
比如:格子1是超级明星,应当在职务或待遇上立即要提起来,不然容易流失。但是,提起来,是那么容易的吗,待遇上要看公司利润情况,职务上要看有否空缺或有否不胜任的人员,如果暂时不具备,那么,这个格子就不要轻易装人进来。
再如:格子4的人,不单现在职务表现很好,而且能够在类似工作胜任不同角色,比如生产经理也能够胜任质量经理等,这就需要给予恰当的培训,以应对未来变化的可能,比如调岗或公司规模扩大等,但是,这样的培训/培养的内容/导师/管理办法健全吗。
再如:格子9的人,业绩与潜力都差,是不是就一定给予淘汰,在现实管理中,往往要结合忠诚度/敬业精神再做出处理决定。
九宫格仅仅是一个管理工具,是依样画瓢使用,还是略有创新使用,应当要充分结合管理实际情况,工具只有用活了,才会更好发挥它的作用。
126
19
评论
分享
近24小时数据量增长最快的文章可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