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完全不同,问题却出奇一致:
“我们想重新搭一套薪酬体系,但不知道从哪下手。”
有的企业把薪酬当成“调薪表”,一张Excel就是全部; 有的企业把它当成“绩效附录”,分高就多发,分低就打折; 还有的,压根没想过这个问题,只是按惯例发钱。
我特别想说一句:
薪酬体系不是人事用来发工资的工具,而是公司用来分配能量的系统。
它决定了一个组织到底想留什么人、想激活什么人、又愿意为谁下注。
我们常问客户一句话:“你们希望吸引什么样的人?”
这个问题一抛出去,很多人突然沉默。
有的公司想要敢打敢拼的增长型人才,那你就不能用“年功序列+稳定浮动”来收; 有的公司想要稳健推进型团队,那你也不能天天挂着高额提成和冲刺口号。
你的薪酬策略,其实是你对“人”的选择立场。你吸引谁,就会走成什么样的路。
不是高就一定对、低就一定稳,而是你给出去的结构,要能对得起你想要的那群人。
薪酬不是个数,它是一种信号。
很多HR会问:“结构是不是‘固定+浮动+补贴+福利’就够了?”
但你要知道,员工真正关心的从来不是结构本身,而是“你到底在奖励什么”。
我们见过这样的结构:客服奖金挂在好评率,销售挂在回款节点,研发挂在项目推进计划……听起来都没问题。
但问题在于:一旦这个结构不能反映出公司真正想鼓励的行为,员工的感受就是“多做吃亏、少做得分”。
结构错了,奖错人;奖错人,团队就乱了。
不是浮动占比多少的问题,而是你有没有把“价值观”藏进这张工资条。
我们总听到一句话:“我们公司薪资是有市场参考的。”
但员工最想知道的不是你参考了什么,而是他值多少钱。
他会对比同岗位、同职级、同圈层的信息; 他会看新进比自己晚的人是不是工资还更高; 他会悄悄把自己收入和朋友拉个表,看自己“到底是不是被低估”。
所以我们说,薪酬水平的核心不是“有没有标准”,而是你能不能解释清楚这个人的价值在你这里被如何定义。
公平,不是“大家一样”,而是“你说得通”。
我们遇到太多员工说:“我两年绩效都在前10%,工资却一点没动。”
不是企业不想调,而是机制没准备好。
一个成熟的薪酬体系里,必须让员工知道三件事:
如果我绩效优秀,多久有机会涨一次? 如果我岗位职责变了,会不会重新评级? 如果我升职了,薪酬是怎么匹配的?
不是你愿不愿意给,而是你愿不愿意把“通道”亮出来。
看得见的成长路径,比一次调薪更具黏性。
机制,不是为了规范HR的流程,而是为了点亮员工心里的“盼头”。
我们见过两家公司,工资差不多,但一个团队离职率很高,另一个却很稳定。
你细问下去,差别不在钱,而在“感受”。
那家公司会在员工生病时送一箱水果; 会在孩子入学时寄一张卡片; 会在春节之前问一句:“家里需要调休多久?”
员工知道,公司在意的不只是KPI,还有自己这个“人”。
福利不只是制度性保障,它更像是组织给人的一个情绪温差带。
有温度,才有连接;有连接,才有留人。
我们接触过很多企业,薪酬制度文件一大堆,却没人真照着执行。
该调的不调、该发的晚发、审批流程说是三天结果两周没动……员工不是傻子,他一眼就能看出你制度的“成色”。
制度的存在,从来不在纸上,而在“落实的那一刻”。
你敢定规矩,就要敢守住流程;你让HR说出口,就要让管理层兜得住。
否则,制度只是一张“不再被信任”的白纸。
很多公司嘴上说“我们也有薪酬体系”,但你真问一句:
它能不能吸引对的人? 能不能激励该被激励的人? 能不能挡住该流失的价值内耗?
如果不能,那它就不是“薪酬体系”,只是“工资计算模板”。
真正有战略意识的公司,从来不是等着招人,而是先把“怎样留人”的方式想明白了。
而最好的留人方式,往往不是靠嘴说,而是——
1
2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