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心路0.5——求学路上,如何发现自己的可就之业?
——人生当早为自己的生活做规划6——寻找就业之路
前情回顾:
前几天我们分享了职场心路0.4——《作为准大学生,如何更好的实习锻炼》在文中告诉我们,在我们获得大学的机会时,我们不能放松自己,而是要为未来再做准备。
要知道,中小学都是铺垫,大学才是生活真正的开始。
虽然我们说读书其本质是提升对世界对自己认知,而不是为了让你找一份工作。
但世界与个人看似很近,其实对我们来说,仓位很模糊也很陌生。
而假期工作,就是一个体验现实,认知真我的机会。
当我们在实践中感受了一定生活味的酸甜苦辣,其实我们才会对生活,对自己有着更进一步的认知。才可能发现,以前的专业选择,估计都是错的。
那么我们在可能错的情况下,如何去规划自己的未来生存之职业?
本文内容:
在以前我们那个时代,填报志愿都是在未考之前。想考哪个学校,先报,再考。那就是靠自己对成绩的把握。后来才变成现在看到分数,然后再来比到以前的框框来买可能的鸭蛋。还算稍微相对靠谱。
但在专业的选择上,却还是象以前一样靠自己的感觉。虽然说现在有很多志愿的填报知识与技巧的培训机构。
但其实质,大多数还是靠蒙。
毕竟,机构给你的专业参考,也就是靠那几份性格、兴趣测试加上你的价值观来推测。
比如:
◆用霍兰德职业测评来分析兴趣倾向,如研究型、社会型、活泼型等等,来初步筛选适配专业方向。可以向体育、数字、社科等专业方向。
◆通过DISC性格理论来将人以支配、影响、稳健与顺从来性格来指向领袖、社交、支持与思考等职业类型,从而对应老板、技研、公管等专业方向。
◆然后再加上对中学的学科优势来考虑方科工科等方向,来坚持个人优势的发掘。以避免去盲目追逐热门专业。
◆最后才是结合考生一点点对职业的认知可能形成的职业价值观,来考察分析考生对专业、职业的稳定性,薪资及社会贡献等核心诉求。
最后去做出选择学校与专业的选择决策。
但事实是,无论我们做什么预测与分析,我们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
学生,就是学生。与社会实践相差真的是太大。
无论是所谓的性格还是兴趣,还是学习的成绩或者职业的观感。其实全都是隔岸观花。
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在老师的象牙塔之内,在纯真而又浅薄的同学认知之间,其实一切的认知都只是一种萌芽,甚至是相互影响的假像。
因为一个人在未来的生活与实践中,他们会发现自己以前的生活,与真实的生活似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空间。
所以,有人大学归来就此躺平,有的大学归来弃学不用。很多人都与从学业惯性可能带来的生存职业趋势相差很多。比如脱离所学专业去做管理,销售,去做行政,做人力,大多数都要从非自己专业方向,入行门槛低的职业做起走。
而这也再次论证了,读书,其实更多的不是为了让你去就业。而是让你去学习知识,提升自己认知世界、认知自己的能力的。
所以,多数的志愿填报与专业选择,其实都是自身可能存在的潜在倾向的选择。基本无法评估实际濽质、能力或就业适配度。
也是如此,我经常鼓励众多学生,要去上学,无论专业如何,我们最重要的是要抱着提升认知,走出狭窄,扩大圈子的去学习,去实践。不同的层次,不同地地域,不同的习惯,总会带给你有不一样的人生与生活的触动。而这就是最重要的收获。
那么,我们要如何来更为准确的去认知自己未来的可就之业呢?
虽然我们说学习会提升我们的认知。但生存与生活,终究需要经济。而认知足够宽广与深遂,才能带给我们更多更准的机会和选择。
所以,在大学阶段,我们就应该要对自己的职业去做规划。而这个职业规划应该是一个相对动态、调整、适配的过程。
这也是为什么我提倡和鼓励大学生一定要在学习之余增加自己的更多的知识与实践。能穿透两个空间,适应不同圈层的局限,我们才可能进一步的突破圈层的壁垒。
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尽可能去发现找到自己正确的职业赛道?
一、还是要结合各种测试来评估自己的真实内心。
在进入社会工作实践一段时间,或者在校学习一段时间,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报考的专业与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可能存在一定的感觉差异。
也就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或者认知,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选择的专业,最终与自己的兴趣不同,或者市场的需求不符。这时,我们就需要结合自我认知、实践探索和相对的灵活专业策略来进行调整。
当然,这里的重新评估,也一样要结合上述所说的兴趣、个性测试与职业价值观的评估。只是这时的评估,会因为我们认知的提升,而可能向真实性进行靠近。
当然,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也一定利用学校或者其他一些机构提供的职业测评服务,或通过如知乎等在线平台,DeepSeek深索等去完成进一步的测评和预测,以此来形成自己个人的职业画像。
当然,在此过程之中,我们也要反思专业与职业的关联性。
当发现所选专业与自身兴趣不符时。我们也应理性分析原因。
到底是是课程内容枯燥,还是行业前景不匹配?还是自己的兴趣与性格发生了大的变化?
这时就需要重新评估职业目标,而非盲目坚持原计划。
二、通过实践探索职业方向,积累经验与资源
正如在前面说的,在真正进入社会生活实际之前所体现或者感受的性格、兴趣,有可能都是一种假像。毕竟是两个不同空间。一直生存的象牙空间与生存百味的社会空间,区别真的很大。
因此,真实的体验,终究需要实地体验与社会实践。
而选择假期工作或实习是接触真实职场与真实社会的关键机会。
通过参与企业项目、公益组织或者各种兼职,去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验证自己的职业假设。更有可能发现自己内心的真实职业可能与期待。
例如,销售实习可培养沟通能力,参与科研项目则能提升数据分析技能。
而在实践体验之中,我们也同样可能会发现自己所学专业的不足。或许有机会,或许真的好,或许需要补充其他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而生活、生存与工作的体悟与实践,才能去验证你走的路,到底是只是曲折、还是根本没有目标,还是潜存的直通。
但更多的情况,大多是结合市场需求会发现,我们需要跨专业学习,去补充与现专业无关但高附加值的技能。
例如,文科生要学习编程或数据分析,理科生要培养商业思维。研究型需要参考生活知识,活泼型需要加深思维深度等等。从而增强自己的职业竞争力,也提升自己的生活顺遂力。
小结:
一个人的成长之初,看似在不断的学习,但大多数都是吸纳吸收,却很少真正的消化,更很少领悟。因为缺乏感受生活与生存的真实。
所以,作为准大学生或者大学生,我们一定要规划时间去做真实的工作与实践,以此来验证自己的职业猜想。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与准备,形成相对可行的职业之路。
130
41
2
分享
2楼 盖聂39099
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