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真到汇报那天,老板往往就问一句:“这数字到底说明了什么?”
此时的你,可能显得有些不自在,心想:“不就是个离职率嘛,还能说明啥?”
可这句随口一问,其实已经点破了重点:光有数字,不等于你看懂了组织。
新来的CEO看到“离职率5%”,表情很平静,但马上问:“这个比例在行业里算高还是低?是偶然波动,还是有啥趋势?”
她一时间不知怎么回答。因为,她从来没想过,要从一个数字往下挖。
她平时的工作就是把报表做好、数据填齐,然后交上去。至于数据背后代表什么,从来没人认真问过。
其实这在很多公司都是常态。
我们花很多时间做图表,却很少问自己:“这些数据有没有说出点什么?”
老板不是真的要听你念报表,而是想知道:这些数字,是不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地方不对劲了。
你每次都说“正常”“没变化”“跟上月差不多”,那老板就会觉得——你看归看,好像也没啥用。
离职率5%,听起来不高。
但你要看清楚:这5%到底是谁?
如果走的是试用期新人,没关系;如果走的是老员工、骨干、一个季度培养一个的销售,那麻烦就大了。
哪个部门走得多?哪个岗位流动大?是主动离职还是被劝退?
说到底,不是数字有没有用,而是你有没有多想一步。
比如你看着数据稳定,没觉得有啥问题。但当你翻看细项,发现一个月之内,技术部的核心研发换了仨人,全是干了两年以上的。你说没事,老板都不信。
有时候,问题不在“变动大”,而在“变动看不出来”。数字一平均,风险就藏进去了。
你不拆开看,就只能当个“数据搬运工”。但你要是能拆清楚,老板下次听你说话会更认真。
老板看了一圈PPT,问:“这个月离职率涨了1个点,是啥原因?”
你一边翻着上月的数据,一边支吾着:“嗯,可能……业务调整吧。”
你这么一讲,他心里就明白了——你没做深入分析,只准备了几个数字。
其实到这个岗位上,HR就不只是“统计员”了,你要是没自己的判断力,就算数据全对,也没人信你。
老板想看到的不是你报的数据,他更想看到是数据背后的趋势,随便给提点提醒,说点别人没注意到的事。
哪怕你没百分百把握,但你愿意讲出自己的分析,他才知道你是真的在盯这件事。
否则你再忙、表做得再好,老板看完还是一句话:“你怎么早不说?”
我见过不少HR,汇报时也会说出问题,比如“最近新人流失率比较高”。
但你要是接着问:“那你们打算怎么处理?”
他们就愣住了。
要不说:“我们考虑做点培训”;要不说:“还在和业务沟通”。
你不觉得这样的回答显得有些虚吗。
你要想让老板真把你当回事,那得这样说:
“我们看了最近三个月的新人离职记录,超过七成都集中在门店。我们去访谈了几位刚离职的员工,大家普遍提到带教跟不上。我们已经整理了一个新人陪跑手册,下周开始试用。”
你看,有判断,有动作,有时间点。
这才是完整的数据分析,不是告诉别人“有问题”,而是“问题在哪,咱们怎么动了”。
你只有讲到“动了哪一步”,老板才知道你这不是复读机,是个能落地的参谋。
我曾经陪客户开会,HR汇报说“人力成本控制得不错,比行业低了好几个点”。
老板听了,点点头,但没说啥。
我忍不住问了一句:“现在有没有岗位空缺?有影响业务的情况吗?”
HR想了想,说:“有两个区域店长还没招到。”
我再问:“招不到人,对那两家门店影响大不大?”
她说:“有点,下滑了一些。”
你看,数据上好像控制住了成本,听着是好事;但换个角度看,是不是本来可以赚的那点钱,因为店长没补上,亏掉了?
成本降了,但业务慢了。你说是赚了,还是赔了?
有时候,我们太信报表了,觉得数字对了就安全。
但老板看的,是“报表底下的动静”。
你能不能从一堆图表里,看出“这个地方不太对劲”,然后及时提醒、提出动作,这才是你真正能立住的地方。
你把PPT讲完,老板点点头,说:“明白了。”
可你自己知道没讲到点上。
数据有没有错?没有。图表清不清楚?清楚。
但你讲完这十分钟,大家没有多想一点,也没有说“咱们是不是要动动哪个地方?”
这就可惜了。
HR汇报数据的目标,不是完成任务,而是引出一个“谁该多看一眼、谁该往前动一步”的判断。
如果你每次都能在一堆数据里,提炼出两个值得动手的点,就算老板只听懂一半,也愿意再听你下一次。
数据,不是让你背下来,而是让你“看进去”。
89
10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