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岗位价值评估的本质
岗位价值评估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其核心原则是聚焦岗位本身而非在岗人员,这一原则常引发对评估客观性的质疑。以运营经理岗位为例,不同任职者的业绩表现可能存在显著差异,有人能推动业务快速增长,有人却难以达成基本目标。这种情况下,不结合在岗人员的实际表现,岗位的相对价值评定是否真的能做到客观?答案是肯定的,人岗分离的评估逻辑恰恰是实现客观评定的关键。
岗位价值评估的本质是对岗位本身所承载的影响、沟通、创新、知识等核心要素进行衡量。运营经理岗位的价值,取决于该岗位在企业组织架构中的定位 —— 它需要统筹多少业务板块?承担着多大的业绩指标压力?需要协调多少跨部门资源?这些核心要素是岗位与生俱来的 “属性”,不会因任职者的能力强弱而改变。正如一台机器的价值取决于其设计功能和在生产链中的作用,而非操作工人的技术水平,岗位价值的评定也应立足岗位本身的设计规格。无论任职者是业绩突出的 “明星员工”,还是暂时难以胜任的 “新手”,岗位评估时都只依据这些既定标准对岗位进行打分。这种标准化的评估方式,避免了因个人表现差异对岗位价值判断造成干扰,从机制上保障了评估的客观性。
二、岗位价值评估时人岗分离的实践意义
从企业管理实践来看,岗人分离的评估逻辑更有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如果将岗位价值与在岗人员表现挂钩,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管理难题。例如,若因某运营经理业绩突出就上调该岗位价值,可能会引发其他岗位员工的不满,破坏薪酬体系的公平性;若因某任职者能力不足就下调岗位价值,又可能低估该岗位在企业战略中的长期重要性。而坚持聚焦岗位本身的评估原则,能让企业在人员流动的情况下,保持岗位价值体系的稳定性,为人力资源配置提供可靠依据。
当然,岗位价值评估的客观性并非绝对,它依赖于评估标准的科学性和评估过程的公正性。企业需要通过反复调研、多方论证,确保评估维度能准确反映岗位的核心价值;在评估过程中,应组建跨部门的评估小组,避免单一部门或个人的主观偏见。对于运营经理这类实践性强的岗位,还可通过定期复盘评估标准,结合企业战略调整动态优化,让岗位价值的评定始终与企业发展需求相匹配。
三、定薪时要考虑人的因素
或许有人会疑惑:如果不考虑在岗人员的实际贡献,如何体现岗位在企业中的真实价值?其实,岗位价值评估与定薪是两个独立却互补的体系。岗位价值评估解决的是 “岗位值多少钱” 的问题,为薪酬体系设计提供基础;而定薪解决的是 “不同能力的人在薪资区间中如何定薪” 的问题。对于运营经理岗位来说,即使某个任职者业绩不佳,也不代表该岗位在企业中的重要性降低,只能说明当前任职者与岗位要求存在差距。反之,优秀任职者的突出表现,是其个人能力与岗位要求匹配的结果,而非岗位价值本身的提升。
假设运营经理的薪资区间是10000-15000,中位值是12500,能力差一些的,刚入行的运营经理的薪资可以定中位值偏下,靠近最小值10000来定,对能力强的,绩效表现好的,客户已超过中位值定薪。标杆企业有具体定薪的套档模型,能结合人的因素来匹配具体的薪资档位。
薪资体系设计时会考虑一定的重叠度,如通过岗评,运营经理对应的薪级10级,10级的薪酬区间会和更高一级的11级有一定的重叠,同时通过绩效评估,表现好的运营经理可以拿到更多的绩效工资。年度表现优秀的运营经理,薪资方案设计时会考虑薪资上浮的机制。
四、小结
岗位价值评估聚焦岗位本身,不考虑在岗人员表现,并非忽视人的作用,而是通过明确评估对象、统一评估标准,实现对岗位相对价值的客观评定。运营经理岗位因人表现差异引发的质疑,恰恰可以通过区分岗位价值与套档模型、绩效评估等方法来解决。只有坚守人岗分离的原则,企业才能建立起科学、稳定的岗位价值体系,为人力资源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85
11
评论
分享
近24小时数据量增长最快的文章可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