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成本是企业用工的重要支出之一,如何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优化社保缴纳?结合法规及实务经验,为您梳理两大有效方法及落地要点。
方案一:非全日制用工——灵活用工,降低社保负担
根据非全日制用工的核心规定如下:
1.、工作时间:每日≤4小时,每周≤24小时(可灵活安排,单日可超4小时)。
2. 合同形式:可口头或书面约定,无需试用期,可随时终止且无经济补偿。
3. 社保缴纳:仅需缴纳工伤保险,养老、医疗等由劳动者自行缴纳。
实操策略
适用场景:适用于临时性、辅助性岗位(如保洁、兼职销售、小时工等)。
操作要点: 签订《非全日制用工协议》,明确小时工资(≥当地最低标准);
工资结算周期≤15天,避免被认定为全日制劳动关系;
考勤记录需符合“每周≤24小时”规定,避免社保稽查风险。
方案二:薪酬结构优化——巧用福利费降低缴费基数
政策红线与空间
根据《关于规范社会保险缴费基数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险中心函〔2006〕60号):
需计入社保基数的福利:交通补贴、通讯补贴、餐补、过节费等;
可剔除的福利(不纳入缴费基数):医疗补助、丧葬抚恤费、生活困难补助;托儿补助、独生子女补贴、取暖/防暑降温费;工作服清洗费、献血营养费等。
实操策略
适用场景:适用于希望保留全职员工但优化成本的企业。
操作要点:
1. 拆分工资结构:降低固定工资,增加“免税福利”占比(如发放防暑降温费替代高温补贴);
2. 制度配套:修订《薪酬管理制度》,明确福利费发放标准及依据;
3. 凭证留存:福利发放需附明细,避免被认定为变相工资。
风险提示
1. 非全日制用工:需严格把控工时,避免被认定为“事实全日制劳动关系”;
2. 福利费优化:需确保福利项目真实、合理,避免稽查时被要求补缴;
3. 地区差异:部分省市对福利费认定标准不同,建议提前咨询当地社保部门。
总结:企业可通过“非全日制用工”和“薪酬结构优化”合法降低社保成本,但需结合自身用工模式,并在专业法务或人力资源指导下落地执行。
赞同
收藏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