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自己 985 毕业,今年放弃了大厂的 offer,选择去快递驿站的收派员,每天的工作就是整理快递、登记发件信息,简单又重复。身边不少人觉得他“浪费学历”,但他却乐在其中:“不用想太多,下班了就是自己的时间,这种感觉太舒服了。”
其实,像他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越来越多的 90 后、00 后,在职业选择上开始 “反卷”,把目光投向了那些看似 “没技术含量” 的简单重复性劳动。
这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逻辑?
在社交媒体上,#年轻人宁愿去开网约车也不进写字楼的话题曾引发热议。
有人说这是 “胸无大志”,但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懂,这更像是一种无奈的自我?;ぁ?/span>
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下,“35 岁?;?/span>”“猝死” 等词成了悬在年轻人头顶的利剑。
我之前有一个同事为了赶方案,连续一周每天3点多才睡觉,最后在公司电梯门口晕倒。
醒来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辞职,后来他去了一家商场上班,他说:“每天进货、收银、打扫卫生,虽然重复,但心里踏实。至少晚上 10 点就能关门回家,不用对着电脑熬到天亮。”
“不是想躺平,是想给生活留口气”从不是对奋斗的否定,更不是对责任的逃避,而是在被工作填满、被琐事裹挟的日常里,对一份喘息空间的恳切渴求。
那口气,或许是深夜关掉电脑后发的十分钟呆,是周末推开所有邀约晒的一上午太阳,是在拥挤人潮中耳机里流淌出的半首歌;
它不代表停滞不前,反而像给高速运转的齿轮加一点润滑油,让我们在不得不继续向前的路上,能多一分从容,少一分疲惫,始终记得生活除了 “必须”,还有 “值得”。
简单重复性劳动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边界感”。工作内容固定,不需要为突发状况焦虑,更不用牺牲私人时间去 “维系人脉”。这种 “到点下班” 的确定性,成了年轻人对抗职场不确定性的盾牌。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决策疲劳”—— 人在频繁做选择时,会消耗大量心理能量,进而导致焦虑和疲惫。而简单重复性劳动,恰好能减少这种内耗。
我家楼下奶茶店做调饮师的 95 后女孩小周跟我说过:“每天就是按配方做奶茶,不用想‘这个客户是不是对我有意见’‘老板今天的脸色为什么不好’。做好每一杯饮品,收完钱就完事,精神上特别轻松。”
这种“不用动太多脑筋” 的工作状态,反而让年轻人有了更多精力去经营生活。小周下班后会去学油画,周末约朋友爬山,她的朋友圈里全是阳光明媚的照片。
而她之前在公司做行政时,每天被各种琐事缠身,下班回家只想瘫着,连朋友圈都懒得发。
有调查显示,从事简单重复性劳动的人群中,70.2% 的人表示 “能清晰感受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来自 “把简单的事做好”,而非 “完成了多么宏大的目标”。
“每天把包裹准确分到各个区域,看到货车顺利发车,就觉得这一天没白过。”
当“内卷” 成常态,“稳定” 成了奢侈品
这几年的就业市场,用“残酷” 来形容一点不为过。教育部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 1179 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在“僧多粥少” 的困境下,很多年轻人发现,那些看似 “不起眼” 的重复性劳动,反而更有 “抗风险能力”。
前些年教培行业大规模裁员时,曾经的金牌辅导蓉蓉老师回老家的小镇上开了一个便利店。“虽然收入降了,但至少不会再担心被叫去临时开会了。现在经济形势不好,能有份稳定的工作,比什么都强。” 她的话道出了不少年轻人的心声。
简单重复性劳动往往与民生相关—— 超市收银员、公交司机、社区网格员…… 这些岗位不会因为经济周期剧烈波动,也很少被人工智能完全替代。
在不确定性加剧的时代,这种 “稳稳的幸福”,成了年轻人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当然,我们也不必把这种选择过度浪漫化。年轻人偏爱简单重复性劳动,本质上是对“被异化的工作” 的一种反抗。
当工作不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而变成消耗生命的枷锁时,“退一步” 就成了理性的选择。
就像开头提到的那位朋友说的:“我不是放弃了理想,只是换了种方式生活。整理快递的空闲时间,我更能静下心来看自己喜欢的书,这种自由,比拿着高薪却身不由己更重要。”
其实,职业本就没有高低之分,能在工作中找到平衡,在生活中获得幸福,就是最好的选择。
或许未来,我们会看到更多这样的年轻人,他们不再被 “成功学” 绑架,而是勇敢地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种 “反卷”,未尝不是一种进步。
(本文来源猎聘,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